2017年圖記—-鄉村記憶之朱家峪

0

這是第四次走進朱家峪,只不過這次是春意融融。

朱家峪村

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位於明水城東南,距省會濟南約45公里,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後改名富山峪,朱氏於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國姓,即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將富山峪改名為朱家峪。

 朱家峪大小建築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處,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自明代至今,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的保留著原來的古門,古哨,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築格局。

雙軌古道

雙軌故道北起禮門,南至匯泉小橋,長約三百米,雙軌,即指上行與下行,舊時,不論出村或入村,人與車馬均靠右邊走,秩序井然。

這個規范正與當今交通規則不謀而合,在數百年前,朱家峪古人能意識到這一步,難能可貴。

繁盛的桃花開得正旺,側身走過,一陣青香。

漫步其上,彷彿和數百年前的古人同步。

文昌閣由朱誌廣倡義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系紹興人朱霞所設計,創建,文昌閣座北面南,正與文峰山頂魁星樓南北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昌主仕途,其內涵融為一體,這種互應式道教建築,在全國實屬罕見。

新建的4D影院,據說是播放的闖關東的段落。

登雲橋,環山抱水,東鄰文昌閣,西依雁落山,是一處亮麗的景點。另外,每當有志學子和忠臣良將祭拜文昌閣之後,登此橋以示平步青雲。

文昌閣內的步遊道,石板被磨得澄亮。

文昌閣主體工程全用大青方石築成,上建閣樓,下築閣洞,渾然一體,造形古樸而壯觀。

 令人注目的是,文昌閣屋脊是由十餘塊大形方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珠,橫貫於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建閣至今,160年過去了,歷經滄桑,未修復一次,依然堅固原貌。 文昌閣,景點名曰“危閣連雲”,古村八景之一。

雙面無字碑:並非無字,東石碑乃文昌閣之原碑,西石碑乃登雲橋之原碑,文革中,雙碑被村里人移去做了橋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跡人踏車碾,字跡磨滅,今將其碑復其原位,以示不泯滅之意,這石碑記錄了一段歷史。

山陰小學

校門系仿黃埔軍校門而建。

章丘教育先師朱連厚,一向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常向學生講“要達強國富民之目的,若忽視教育則將一事無成”,就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他積極敦促頗有社會能力的朱連勳等人,大力發展募捐活動,不斷籌措建校資金,於1941興工創建朱家峪山陰小學,竣工於1944年。

 該校四進院落於一體,每院北屋為教室,東屋為儲蓄室或宿舍,西屋是辦公室,校門內一條筆直的中央甬道直達後院,四進院落格局和諧對襯,構成一長方形整體,學校建築結構全是青石根基,小瓦屋面,白灰牆,系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章丘一流學校。

自該校創辦以來,可謂莘莘學子,層出而不盡,桃李滿天下。

青翠欲滴的銀杏樹懶洋洋的享受著春天的陽光

當地農民生產的雕塑

以前貧苦農人的草房

院內的小品

海棠花正在怒放

村落古道

簡易的村門

黃石洞

戲台牆石:文革後期,該村掀起了一陣平墓運動,村民將雕刻精美的墓石選出來,壘了這一戲台,浮雕古松,仙鶴,花鳥,栩栩如生,再現了古人技藝之精湛。

照壁畫像:文革初期(1966-1968)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的畫面,此像系該村張景慧所畫,她現任章丘市美協主席和書畫院副院長。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領袖朱士傑,朱秉忠和朱秉剛,建祠近六十年之後,復修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推拉式鐵質祠門別具一格,堅固,美觀大方,在祠門正上方,鑲嵌著一“七星圖”,其中有個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東方文化貴族的傑出代表,儒家學說的正宗繼承者朱熹,他出世時,在臉部有七顆黑點,恰似北斗星,據說這是文運之標誌。

 後來,同屬沛國世冑的朱氏宗祖,將朱熹臉上的七顆黑點組成一個“七星圖”,懸於祠門,以此激勵後人,刻苦讀書,成為國家棟樑之材。在祠門最頂部,勻稱設有五個大白球狀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圖,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繼而相生,這五顆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復始,五元相生,象徵人丁興旺。

 朱氏家祠共分為里外兩院,外院是空地一方,外院照壁(東牆)南北各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復修之志,南面石碑誌系民國年間章丘著名文人,律師朱秉憲撰文,照壁中央鑲嵌一大圓形“進寶吉祥圖”,此圖案系用青磚雕成的九個方孔銅錢,組成一個圓形圖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線,喻示後人,生財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門斜道,方能“八方進寶”,面對“文運圖騰”,“五元相生”和“八方進寶”吉祥圖,靜定深思,回味無窮。

該祠堂2001年夏全面修復,再現原貌之壯觀,裡院有建築古樸而壯觀的祠堂,前廈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鑲嵌木雕龍首,面南而視,屋脊中央,寶鼎端立,屋脊東西兩首,二龍相視,正面東西兩條屋哨上,分別勻稱布有九位鳥,獸,仙人,(和平鴿,天馬,麒麟,雄獅等),共守家祠,以示吉祥。

祠堂系細鑿大青方石,青磚,木椽,小瓦,翹簷,出廈之結構,祖傳,略仿岱廟而建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室思靜,肅然致哀,”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根本追遠,以激勵後人,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朱家老宅

朱氏北樓:建於嘉慶初年,至今兩百年以上,除木簷腐朽外,整座樓房依然十分堅固,其樓青石根基,紋理顯露,一看便給人歷史的滄桑感,樓房原主人,乃二百年前的朱訪,因牧羊發家,建樓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而賣樓則是朱家最痛苦的歷史。

北樓西院是清代的一處私塾。

進士故居

明進士朱逢寅的故居:宅門院,主屋院,私塾院,和藏書樓於一體,該院建築時間略晚於北樓。

土地廟,雖小但不失功用。

光緒庚寅歲(1890),朱逢寅被皇帝欽命“明經進士”。

 相繼山東布政司贈鎦金大匾,懸掛宅門正上方,以示光宗耀祖,感昭後人。

朱逢寅他的得意門生當屬翰林編修主持劉元亮(章丘舊城西南溫家莊人氏),和奉天總兵劉仲度(今官莊鄉劉家趙莊人),兩名學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女子學堂

朱家峪女子學校(遺址):民國二十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師朱逢紱,思想進步,倡導新教育,積極操辦大力支持開明人士朱連進等人,創辦女子學校,設一個班,三十餘名學生,孫吉祥(女)為先生。

 開學典禮時特邀著名文人朱秉憲題辭: 提倡女子教育,推動社會進化。利用課餘時間,師生走門串戶,開展查放足活動,耐心勸說那些已經纏足,和正待纏足的少女,解纏放足,這一活動深得民心,這是從肉體上解放婦女的一個重大舉措。

古老的朱家峪,在章丘首先提倡女子教育,在全省也實屬罕見,難能可貴,反想極大。

朱開山故居

康熙古橋

康熙立交橋: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於康熙九年(1670),西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距今三百餘年。

上下行人,通車十分方便,橋身全用青石壘成,雖不用灰泥,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堅固原樣,被專家譽為“現代歷交橋的雛形。”

李靜一故居

西安國大代表,馮玉祥部副官,本村私塾李精一故居。

壇橋七折

壇橋七折(該村八景之一):建橋時間無從記​​載,壇井口小內闊,狀若壇,故名壇井。

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湧出,在壇井北東南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一番別緻。

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古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古村人家

古老石牆:古村民宅全是青石築牆,不用灰泥,插縫壘牆,歷經數百年,依然十分堅固。

老屋痕跡

一片廢墟之上,仍遺留著數個殘垣斷壁的房屋,久無人居住,毫無生活的氣息.。

人去屋空,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再無炊煙升起.

家裡已經沒什麼人了,大家都相繼搬遷而去。

老屋還在,照舊老樣子,舊敗不勝,到處都是光陰斑駁。

向院內看望,大部分的院落荒了,春天的草正在成長,然後逐漸佔據這裡的院落

殘破荒涼

殘破荒涼

殘破的圍牆,倒塌的牆壁。

處處殘垣斷壁,處處冷清孤寂,處處是無情的荒草。

搖搖欲墜的山牆

部分堅守的村民仍住在這裡,延續著這裡的清貧歲月

進門的台階保留得這麼清晰,上面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了

苔痕上階綠

返程

2017年4月15日於朱家峪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