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聖人,濟南泰安曲阜行(4完)

0
碧霞祠

碧霞祠,裡面是道教的道觀,供奉的泰山老奶奶。香火極旺,無論什麼時候去香爐裡都燃燒著密密麻麻的香燭。傳說有求必應,也能看到很多遊客是願望實現了以後來還願的,更增添了碧霞祠的神聖色彩。到了每人免費分發3柱香。本人對寺廟沒啥興趣,也不大,路過歇歇腳,逛一逛。

泰山

山頂上乾隆題寫的“聖水井”

唐摩崖石刻

唐摩崖石刻

唐摩崖石刻

泰山是五嶽之首,所沒有黃山那樣的雄偉,也沒有西嶽華山那樣的險峻,但它的豐富的人文景觀是黃山等名山無法比擬的。大觀峰可謂是泰山的文脈精華所在,該峰削崖為碑,題刻遍布,蔚為壯觀。

唐摩崖石刻

這塊鎏金石刻便是“唐摩崖石刻”,上刻有唐玄宗御製《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碑,碑高13.3米,寬5.7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碑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摩崖碑上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碑文通體貼金,是唐玄宗東封泰山歌功頌德的紀事碑。碑文共分五段:首先敘述封禪的始因及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第五段則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反映出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雄心壯志和務實的特點。

唐摩崖石刻

中國的名山大川處處都有石碑篆刻,然而沒有任何一處的數量與質量可與泰山比肩。泰山匯集了中國 2196年中16個朝代的1242塊碑刻傑作。泰山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碑篆刻博物館。

唐摩崖石刻

銘文之西是“雲峰”,因雲霧常聚集於此而得名。現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題“雲峰”兩大字,下有乾隆詩刻《夜宿岱頂作》詩;又稱清摩崖。整個大觀峰上可辨認的題刻就有八十餘處,這裡是泰山的摩崖題刻最集中的地方。
關於來此地的時間,建議是在清晨看完日出後。這時的陽光會平射在大觀峰的摩崖平面上,形成最好的觀賞效果。

宋摩崖石刻

岱頂“宋摩崖”以歷史上最後一位到泰山封禪的封建君主宋真宗題寫的御制碑為中心,明、清時期宋御製碑刻遭荒廢並被部分鏟毀後題刻了其它與泰山有關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一崖三朝相疊”的獨特摩崖石刻現象。

泰山

乾隆摩崖石刻

玉皇頂

勒修青帝宮,玉皇頂就在眼前了

五嶽獨尊

這塊石頭是當之無愧的泰山地標。原來五嶽獨尊是清朝光緒年間才題的詞,不過雖然它歷史沒有那麼久遠,但是卻是非常準確的給於了泰山中肯的評價。現在每一個來泰山的人怕是沒有不知道五嶽獨尊的吧。我們的五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就是泰山五嶽獨尊。
五嶽獨尊的石碑上擠滿了人,各種合影自拍什麼的,果斷拍張風景迅速撤離,這麼多的人,還是非節假日,如果是節日,估計這塊石碑要被人群整個遮住了。

泰山
玉皇頂

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頂上有石覆蓋,石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奇怪的是,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 泰山無字碑”。正因為它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時、何人所立,便成為一個疑問。

玉皇頂
玉皇頂

從“五嶽獨尊”處繼續向上大約5分鐘便到了玉皇頂,

玉皇頂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海拔1545米。池邊掛的滿滿的許願鎖,很多情侶到了這買把鎖刻上名字,然後鎖起來,把鑰匙丟進山谷,寓意一生一世不分離。

玉皇頂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玉皇頂

玉皇廟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玉皇頂

此碑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泰山岱頂玉皇廟院內。碑高l05厘米,寬60厘米,大字徑25×25厘米,系清順治八年(公元l651年)八月,楊義立。楷書體。

孔子登臨處

位於岱頂玉皇閣的石碑,上書“孔子小天下處”,相傳為孔子當年俯瞰天下之地。這其實是明朝山東御史顏繼祖根據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現已為泰山上諸多與孔子有關的勝蹟之一。

泰山

此題刻在平頂峰西側石壁上,刻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字面高124厘米,寬400厘米。“拔地通天”4字橫列1行,字徑80厘米,隸書。

拱北石

在玉皇頂東側的日觀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橫出,名為“拱北石”,因其形猶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石長6.5米,是泰山標誌之一,也是登岱觀日出的好地方。

拱北石

觀日出奇觀。古人有“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雲動,石上游人別有情”的詩句。

拱北石

泰山雲海與旭日東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是泰山特有奇觀之一

站在泰山頂峰,舉目四望,泰山周圍的群山,被白雲濃霧吞沒,或留有幾座山頭露出雲端,猶如廣闊無垠的海洋。這種自然奇觀,一般出現在夏天,逢雨後初晴,大量水蒸汽上升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在岱頂就會出現白雲平鋪萬里,猶如一個雲的海洋,

日觀峰
日觀峰
日觀峰
日觀峰
日觀峰

登齊魯之巔,觀旭日東昇

丈人峰
丈人峰

位於玉皇頂西北的丈人峰,形狀好像老翁傴僂著背而得名。附近又有數塊稍小之石相配,因此又有“老翁弄孫”之稱。峰上石刻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極”、“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等等,並有乾隆所留詩刻:“丈人五嶽自青城,岱頂何來假借名。卻是世人知此慣,誰因杜老句詳評。”此外這裡還有外國人所留題刻,1990年日本書法家柳田泰雲書“國泰民安”在此留書。

孔子登臨處

此石刻是泰山南天門管理區工作人員於2006年6月在泰山綠化時發現的,被發現的時候岩石傾倒,埋於土中。其位置在泰山玉皇頂東坡,距無字碑15米,“五嶽獨尊”刻石的對面,海拔1530米,上款經初步認定為“萬曆壬寅四月”(1602),由此可知這是一塊明代的刻石。“孔登岩”刻石為目前泰山最高處孔子遺跡。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臨處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
泰山
瞻魯台

看到這個一道圍牆的圓門,,前面就是瞻魯台

瞻魯台

瞻魯台位於日觀峰南側,石梁突兀,平展如台,台上有巨石,上刻“瞻魯台”三大字,寓意在此可遠瞻魯國曲阜。

瞻魯台

瞻魯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臨萬丈深淵,立此下望,令人眩目。在瞻魯台不遠處,還立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捨身崖”。據說以前時常有人於此為父母求福投崖捨身而得名。因常有人在此跳崖而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明萬曆初年,泰山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築牆阻攔,更名為“愛身崖”。清康熙年間,泰安州事張奇逢重修圍牆,並派更夫守護,才沒有人再到這來捨身。

瞻魯台

這個綠色的是什麼 o(╯□╰)o

瞻魯台
泰山
仙人橋

從台上下來,又一處景觀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那就是仙人橋。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在兩崖對峙、下臨深澗之間,有3塊巨石相互銜接抵撐而成橋狀,讓人嘆為觀止。

泰山
泰山
泰山

一路上都是登山看完日出下山的小伙伴們

泰山
泰山
南天門

一路疾奔到南天門,準備做索道下山。然後看到:緊急通知,由於山上風大,中天門索道暫停營運,桃花源索道正常營運。

南天門

那就只要自己爬下去了。說實話,泰山山路還是很好走的。大概40分鐘的樣子,就走到了中天門。

泰安站(高鐵站)

在天外村,有專達泰安站的班車,下車順著導線箭頭就能到找打了。這個還是大大的點個贊。
高鐵20分鐘就到了曲阜東,下一站:孔子故里

孔子故里

明故城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東魯即曲阜,素王即孔子。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孔廟共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
孔廟內的聖蹟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每天孔廟8:00-8:30有開城門儀式,不要錯過。

孔廟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14萬平方米 ,南北長0.7公里 。整個孔廟的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櫺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聖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遊覽線路

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兩廡——大成殿——聖蹟殿

孔廟

進孔廟時,有很多導遊會問你要不要請導遊,我是沒請的,因為滿目看去都是團隊游啊,一路走一路蹭,倒是也都聽全了景點介紹,嘿嘿~而且不同導遊講解不一樣,我還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友情提醒一下,孔廟是個歷史古蹟,進去的時候一定要請導遊或蹭導遊的講解,否則這一趟會少了很多樂趣。

孔廟

穿過古城南門,迎面便是“金聲玉振”坊。金聲玉振坊石刻,是進孔廟的起點,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間四柱式石坊,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

孔廟

過“金聲玉振”坊是“櫺星門”,櫺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樑,鐵樑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櫺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

孔廟

過“櫺星門”,為“ 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

孔廟

過“ 太和元氣”坊向北,為至聖廟坊,坊為漢白玉石刻製,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至聖廟”這三個字是梅花篆字,其中“至”字沒有上面的一橫,據說是因為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上不能封頂。

孔廟

過了至聖廟坊,便是孔廟正門“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券內是杏黃的牆裡,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孔廟

表面看來,孔廟的前三進院落只有一些門坊樹木,似乎沒有什麽可看的。實際上這是全廟的引導性庭院。幽鬱寧深的通道,高聳蒼鬱的古樹,象徵著孔子思想的寬博深奧,使人自然而然產生了胸襟開闊,崇敬虔誠之感。整體佈局之妙,盡在於此。只有經此三院,逐門漸入,才能真正領略孔廟氣勢的磅礴廣大,莊嚴凝重和層次分明,循序舒展的節奏。

孔廟
孔廟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橋”。

孔廟
孔廟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

孔廟

過了弘道門,為大中門,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

孔廟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鬱,顯得十分幽深。

孔廟

洪武碑亭

孔廟

永樂碑亭

孔廟

成化碑

孔廟

弘治碑

歷經洪武、永樂、成化、弘治等擴修、擴建,基本形成現存孔廟的規模,並為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通御製巨碑。這四幢碑均用正楷書寫,結體方整,書法見勁,展現著漢字的獨特魅力,因而它們也備受中外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這些石碑歷經風雨滄桑,傲然挺立在孔廟院內。這些石碑不是在當地造的,而是從北京西山運來的。當時交通運輸不發達,數九寒天,人們往地上潑水,使地面結冰,然後畜拉人推,滾滑而行,積幾年之功才運到孔廟。所以這些石碑積聚了統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勞動者的勤勞智慧。

孔廟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佈局疏朗。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

孔廟
奎文閣

入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簷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 。

孔廟

每個中國人的書房都應該有尊孔子像

孔廟
孔廟

在這個庭院還有兩棵奇樹:龍鳳柏。龍柏樹皮盤旋而上,像一條盤龍,據傳因乾隆最後一次下江南時年歲已高,在曲阜拜孔子走到此處倚此樹休息了一會,因乾隆是真龍天子,這棵樹後來就長出了龍的形狀。鳳柏雖已枯死,但樹冠極像鳳尾。

孔廟

龍柏

孔廟

鳳柏

孔廟
孔廟

十三碑亭位於曲阜孔廟,過了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這裡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十三碑亭始建於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內存有唐至民國碑刻50餘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整個碑亭佈局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

孔廟

在十三碑亭院內出現了雙簷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簷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是碑亭建築中的奇觀,這種犬牙交錯的建築模式,也只有在孔廟十三碑亭的院落裡才會出現。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築美學,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不僅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藝,更以一種文化現象留給後人不盡的思索。

孔廟
孔廟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門是文廟的最後一道大門,呈朱紅色,每組扇門按照皇宮禮制共有一百零八顆門釘,以此表示孔廟建築規制之高。

杏壇

進入大成門,迎面是杏壇,就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 。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杏壇
杏壇

“杏壇贊”御碑

孔廟

“先師手植檜”是位於大成門內東側石欄圍護的檜樹,樹東石碑是明萬曆年間楊光訓手書。古檜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據記載,古檜原為孔子親手所植。今存檜樹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於古樹樁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樹東有明人楊光訓“先師手植檜”被人視為孔子思想和孔子後裔興衰的象徵,倍受敬仰。至今約有2400年樹齡,依然保存完好。過去人們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徵,它不僅與孔氏家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此檜日茂則孔十日興”,而且還同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此贊曰“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大成殿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簷中海藍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

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燒香祭拜孔子的學生特別多,據說來過曲阜後都特別會讀書,只恨自己來得

大成殿

大成殿為孔廟之主殿,唐代稱“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趙倩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而改名為“大成殿”,並御書匾額。大成殿不僅殿宇宏大,裝飾華麗,為全國孔廟之冠,而且此殿前簷十根雕龍石柱,龍姿飛揚,為宮殿建築中前所未見,連紫禁城的龍柱也相形見細。

大成殿

清“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筆題寫,用於昭示後人銘記孔子在創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

大成殿

殿內正中是康熙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 。

大成殿

殿內正中奉把孔子塑像,兩旁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東西民廊原供孔門弟子及儒家歷代先賢,現已闢為陳列室,陳列著歷代碑刻,為書法、繪畫、雕刻的藝術寶庫。寢殿後的聖蹟殿,藏有明代石刻連環畫120幅,記述了孔於的業跡。

孔廟

大成殿迴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簷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孔廟
孔廟

 孔廟出口左轉就是孔府,孔府是孔子嫡係後裔——“衍聖公”的府邸。

孔府

孔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家族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今天人們所見我國古代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代表。

遊覽線路
大門——二門——重光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花園

孔府

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相傳為明相嚴嵩手書。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對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人紀昀的手書。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思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從上圖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點,“章”字中多了一筆,意思是說衍聖公官職位列一品,田地萬畝千頃,自然富貴沒了頂;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孔府
孔府

穿過第一進狹長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門建於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聖人之門”豎匾,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在封建社會,平時只走腋門,正門不開,以示莊嚴。

孔府
孔府

入聖人之門,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此門建於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門為木構,四周不與垣牆連屬,獨立院中,類似遮堂門。屏門頂覆灰瓦。門楣因懸明世宗親頒“恩賜重光”匾額,故稱“重光門”。過去,重光門平時是不開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時,才鳴禮炮開啟。

孔府

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後各綴有 四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在建築工藝上很有研究價值。

孔府

過重光門,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後便是寬敞的正廳,即孔府大堂。這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文。從唐代起,朝廷就規定曲阜縣令由衍聖公兼任,明代以後,規定由衍聖公保舉孔氏族人兼任。

孔府
孔府

堂內兩旁及後部陳列著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雀槍、鉤連槍、更鼓、雲牌、龍旗、鳳旗、虎旗、傘、扇等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每當衍聖出行時,都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託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

孔府
孔府

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也是他們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此院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為冊房掌管公府的地畝冊契,內為司房掌管公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公府的文書檔案室。

孔府

六代含貽”匾額,是乾隆書寫的。此匾意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據說當年乾隆下江南 ,來到曲阜 ,前去看望衍聖公。當時孔家六代同堂,家庭和睦。乾隆非常高興,欣然命筆“六代含飴”。也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孔家後能夠相處和美 ,就像口含飴糖那麼甜蜜。

孔府

最正宗的“搓衣板”,用來懲罰違反府規的內人

孔府

孔府規定,男丁雜役,一律不得進入內府,否則亂棍打死。這個是挑水夫給內宅送水的小裝置,將水倒入水槽中,水流入隔牆宅內的水池裡。

孔府
孔府
孔府

內宅是生活區,是衍聖公及其家人所居住的場所。與之前的前廳相比,這裡的建築較為古樸,更顯得優雅,恬靜。內宅的出口處有一幅彩色壁畫最為顯眼,壁畫中是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物。這個怪物叫做“貪”,是上古的神獸。它生性饕餮、貪得無厭,最終落個葬身大海的下場。將畫放於此處,是為了警示自己和家人並告誡子孫為官者要清正廉潔,常懷律己之心,不可貪得無厭。

孔府
孔府

補過的大缸

孔府

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7間,名叫前上房。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 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前上房內,明間敞亮,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筆寫的“壽”字。

孔府

感謝文物修復工作者的付出,讓我們有了能見證孔府的歷史

孔府

孔府花園位於孔府九進大院的最後部分,佔地五十餘畝。園雖然不廣,但假山、池水、竹林、石島、亭台、水榭、花塢、曲橋、香壇、客廳等一一俱全。其中有一個“五柏抱槐”的奇樹。在五棵柏樹中中間寄生出了一株槐樹。它們並非同種,也非同根,在此相處已將近五百年了。彷彿是孔氏家族幾百年來風雨同舟、互愛互助的生活寫照。

孔府

聖人府第多奇巧,其後花園西迎壁牆上有一幅畫,據說只是出於一位很普通有匠人之手,畫面上也只是一條河、一座山、一條路、一排樹,可很有奇特效果——在180度的視野內,無論站在什麼地方,面對那幅畫,那畫上有路一直是真對著你的,一直是朝向你的,有種請你到上面走走的感覺。

孔府

跟著指示牌走就能到觀光車換乘點了,可以直達孔林。真心不推薦做,1.5公里的樣子收費20元。你可以步行 可以有公交車 可以有馬車 可以電瓶車 可以打的

孔林

萬古長春坊位於孔林的林道上,看見這個孔林就在前面了

孔林

穿過萬古長春坊,順著牌坊下的道路繼續向北,兩旁的樹木逐漸茂密起來,四周的環境也愈發幽靜、肅穆,原來不知不覺間踏上了孔林神道。

孔林

孔林大門(至聖林坊)

孔林

孔林實際上就是孔氏一族的家族墓地,佔地面積比較大,建議乘坐觀光車遊覽(20元/人) ,觀光車上還配了導遊對沿途的名人墓進行講解。要是步行遊覽的話,經過一個個墳圈子,還真有點瘆的慌。整個孔林花了一個小時進行遊覽就差不多了。

孔林

 細心人如果好好看看洙水橋坊,會發現一件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洙水橋坊正面刻有“大清雍正十年重修”字,是把原年款除掉後刻上的,有明顯的痕跡。

孔林

牌坊後面卻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山東巡撫陳鳳梧建立。古人盡然也是如此偷梁換柱

孔林

穿過觀樓,一條東西橫貫孔林的小河映入眼簾,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洙水河。也正好應驗了孔子生前的話“自有秦人來送水”。

孔林

孔子墓甬道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刻立華表、文豹、甪端等神獸。

孔林

子貢手植楷
孔子死後,弟子們帶來各自家鄉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孔林內樹種很多。其中子貢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物,他為孔子守孝三年後又三年。還有子貢手值楷,可惜在明朝被雷劈死了。

孔林

子貢親手種植的楷樹,枯死後僅存的樹樁。

子貢手植楷再往前走就是孔子墓。孔子墓位於孔林中偏南地段,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後碑篆書“宣聖墓”三個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磚砌花櫺圍牆等。墓前有二石碑,前為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所立,黃養正書,後為元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孫衍聖公孔元措立。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名為攜子抱孫。

孔子墓西的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享殿之後,另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亭”。亭內石碑上刻著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後人將枯乾圖像刻於石上。

古人的不智早已塵歸塵,土歸土;今人的不智大抵也不能算在古人頭上。讀《論語》,讀的便是我們自己。所以再回想孔林之路,與其說是拜謁,不如說追本溯源的好,感慨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造就的文化,成為了華夏人血脈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禍福自知。在一個失卻了英雄氣的時代裡,透過孔林中的墳塋,似乎還能看到穿過千古踐行自我的儒者,往昔顛沛沉浮,今日紅塵銷盡,黃土一抔。

曲阜東站

曲阜東留下了此次濟南、泰安、曲阜行的最後印象
以上,山東行,over。

寫在最後的話

山東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既有風光優美的山川海洋,又有聞名中外的古老文化,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五嶽獨尊”的泰山既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又是一座蘊藏旅遊風光紀念禮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有蜚聲中外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濟南素以泉水眾多、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市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內共計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個天然泉,是舉世無雙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館,除“泉城”外濟南也被常稱為“泉都”。省會濟南北部黃河自西向東在東營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機會的話大家也可以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

最後,希望此篇遊記能夠給準備去濟南的朋友帶來幫助!如果喜歡,記得動動手指點下贊哦~謝謝大家!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