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向左,夢境向右——自駕中歐☞『德國❤奧地利❤捷克』

0

寫在前面的話

最長的旅行,最遠的旅途。
當我開始寫遊記的時候,這個距離我9000公里的國度已經成為了我又一段美好的回憶。
身處它懷抱的那15天——
我們一起走過城市,小鎮,鄉村,山川,湖泊,教堂,城堡,宮殿;
搭乘過飛機,遊船,電車,地鐵,當然還有那輛載著我們在湖光山色中馳騁的Focus;
跌落過後湖冰涼的湖水,淋過戈紹鄉間加油站的柴油,沐浴過伏爾塔瓦河畔的陽光,迷戀過哈爾施塔特湖面升騰的某片霧靄;
有驚喜,有遺憾,有感動,有思考,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旅行,所有的扼腕嘆息都為下一次旅行儲存著念念不忘;

先上一些花絮~

to  慕尼黑王宮:
以手繪製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今夕是何夕?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to阿桑教堂:
你就是珍貴到,我都不敢炫耀

阿桑教堂

to  天鵝堡:
萬水千山走遍,我終於來到你身邊

天鵝堡

to國王湖:
山湖的浩瀚,宇宙的浪漫,都在我內心翻騰,在推著我前進
移動的森林,伴著我行,對我眨眼睛

國王湖

to拉紹姆: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見鍾情。
那所謂的一見鍾情,不過是遇見了那個你一直想要遇見的。

拉姆紹小鎮

 to  哈爾施塔特:
總有那麼一個地方,或那麼一個人。遇到它之前你的心是有空位的;
一旦它出現,便立刻充盈你的全部身心。

哈爾施塔特

to戈紹: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已十分美好。

戈紹

 to  維也納:
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

卡爾教堂

to  克魯姆洛夫: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個小鎮,共享無盡的黃昏和綿綿不絕的鐘聲~

CK小鎮

to  布拉格:
你已等候我多時,終於知己般相遇
迎著夏光,沐浴蟬鳴
你在時間的那裡,而我在這裡

查理大橋

 to羅騰堡:
那些驚鴻一瞥的浮光掠影裡,你最難忘。

步雲萊

十二點鐘音樂響起,瑪麗安廣場上人們紛紛舉起了相機手機,雖然如今已經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但是這種古代製造的由時鐘齒輪引導的木偶劇,依然讓遊客激動不已。

瑪麗安廣場

       每天11、12、以及3-10月的17點晚上21點的整點時,木偶小人兒伴著叮咚樂曲一停一頓登上舞台,或手持斧劍,或騎著駿馬,或提著花燈,或吹著洋號,分上下兩層,排著隊簇擁而出,配合音樂節奏,舉手投足,載歌載舞,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年大婚慶典的盛典。各種儀式共持續10分鐘。這套表演裝置是慕尼黑藝術工匠的垂世名作。每天有成百上千號遊人翹首仰望這迷人的表演,聆聽那清脆響亮的音樂鐘聲,一睹古代人物的丰采。

      廣場邊上的許願池也甚是可愛~

瑪麗安廣場

傳說復活節前的第七個星期三把空錢包浸入許願池中,拿出來時就會裝滿錢了呢

瑪麗安廣場

     聖靈教堂
華麗洛可可風格的天頂裝飾出自建造了阿薩姆教堂的阿薩姆兄弟之手,創作於1720年,描繪的是曾經坐落在教堂旁邊的救濟院,不過救濟院由於修建穀物廣場已被拆除。

聖神教堂

      做攻略時看到教堂頂上懸掛著的一大片千紙鶴,甚是浪漫!不過親臨教堂時卻發現紙鶴已經被拆下來了,滿是遺憾

聖神教堂

      聖彼得教堂
慕尼黑歷史最悠久的教堂。教堂有一個高達91米高的尖頂,是慕尼黑的一個地標。教堂內部的裝飾比較精美!祭壇用了許多鍍金裝飾,異常華麗。

聖彼得教堂

     聖母教堂
教堂用紅磚建造,始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直到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當時,哥特式的建築時代已被文藝復興風格時代代替。哥特式教堂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洋蔥”圓頂。正是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
教堂的雙塔高達99米,十分雄偉。南塔樓是開放給遊客參觀的,登上塔頂,晴天時可以在這裡眺望南面的阿爾卑斯山脈群峰和慕尼黑市區。

聖母教堂

    走進教堂會感受到濃郁的中世紀風情,各種莊嚴聖像、雕塑及彩繪玻璃窗都十分精美。這裡還有著名的“魔鬼的腳印”傳說,在入口前的地板上可以看到一塊黑色的印記,據說踩上去,抬頭是看不到教堂邊緣的窗子的哦。

聖母教堂

逛完瑪麗安廣場,我們回到市政廳,在Ratskeller餐廳用餐

Ratskeller

      慕尼黑的這座Ratskeller坐落於市政府的地下室,非常精緻,一直受到當地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喜愛。在這裡,你可以在餐廳哥特風格的拱頂下或舒適的小木隔間裡品嚐脆皮豬肘或者油煎小香腸,味道絕對沒的說,而且價格適中,氣氛也很好。

Ratskeller

      雖然門面很不起眼,但是順著樓梯盤旋而下,會發現餐廳內部其實非常巨大,佈置的非常有氛圍,餐廳的裝修風格就和大部分巴伐利亞的餐廳一樣,色調暗沉,懷舊復古。

Ratskeller

據說餐廳可以容納1000多人同時用餐,因此內部劃分了不同的區域,而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風格。

Ratskeller
Ratskeller
Ratskeller

點單的服務生也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叔叔輩,和這裡的環境一樣優雅周到。結賬的時候記得給他們小費哦~

Ratskeller

      到德國怎麼能不吃豬肘呢!烤豬肘Schweinshaxe從外脆里嫩,分量超大,旁邊的土豆泥也非是糯糯的,竟然吃出了Q彈的感覺無論是肉還是底部的湯汁香濃稠厚,大塊吃肉的感覺那叫一個暢快!

Ratskeller
Ratskeller

       香腸拼盤,拼盤裡有紐倫堡烤腸、巴伐利亞白腸、班貝格煙熏啤酒香腸,烤培根,配以蘿蔔絲。點上一盤可以同時吃到多種類別的香腸,全面品嚐這一德國特色點食品。

Ratskeller

      午餐後,一家人步行到離瑪麗恩廣場不遠的阿桑教堂參觀。
阿桑教堂,她並沒有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尖頂,也沒有宏大的體量,它就這麼毫不起眼地隱藏在街道上,與緊鄰的商店、餐廳與旅館親親密密地挨在一起。它的輝煌奪目濃縮於一方狹小天地內,給人以密集的視覺衝擊。她猶如巨人的寶匣一般,極盡堆砌鋪陳,是洛可可風格中史詩般的瑰麗珍寶。

阿桑教堂

     你完全不會想到,推開如此不起眼的一扇門,內部竟是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華麗盛境!如果你先前在一堆似是而非的風格名詞里區分不出什麼是洛可可,那你到了阿桑教堂,你便再也不會混淆,因為設計這座教堂的人毫無疑問把洛可可做到了​​極致。

阿桑教堂

      這裡堪稱洛可可風格的典範,完全體現了洛可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的風格。如果維斯教堂的白色基調營造出了一種清新脫俗的洛可可風,那洛可可之於阿桑教堂就是純粹的暗黑奢華,如一塊在黑暗中被一束燈光照亮的絲綢,流淌出有質感的華麗光澤,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阿桑教堂

     因為是私人教堂,不會受到委託人的限制,阿薩姆兄弟在裝飾自家教堂的時候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創意。相比傳統教堂設計強調的宗教的力量對人的感官的震懾,阿薩姆教堂的設計融入了更多美學的考量,教堂的內部用垂直劃分的三種色調區分權利的等級,顏色從下到上逐漸由暗沉變得明快,分別像徵苦難人間、皇帝的權力和上帝與永恆。教堂的裝飾使用了大量誇張又精緻雕刻,精美絕倫!

阿桑教堂

    阿薩姆兄弟倆通過繪畫,金箔裝飾以及復雜的灰泥粉飾,將其出色的藝術才能深深嵌入壁畫的每一寸空間,這裡所有的細節似乎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將洛可可被演繹到極致,因此每個角落都可以隨意入畫。

阿桑教堂

      第一天行程的最後一站—— 慕尼黑王宮、
雖然被LP列為慕尼黑排名第一的景點,可是相對於郊區的寧芬堡宮,對於國人來說慕尼黑市中心的老皇宮似乎反而成了小眾景點。
1385年,巴伐利亞市政府發起針對巴伐利亞公爵的起義失敗,作為製裁巴伐利亞公爵Stephen三世要求巴伐利亞市政府出資在老城的東北角修建起帶著堅固防禦工事的城堡Neuveste,這就是慕尼黑皇宮的前身。1508年,巴伐利亞公爵William四世下令對Neuveste進行擴建,並正式作為自己的居所。從1508年開始的四個多世紀裡,在此居住的巴伐利亞統治者對皇宮進行了數次擴建,形成了一個如同歐洲建築史般的哥特、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風格共存的巨大宮殿。
然而遺憾的是,慕尼黑皇宮大部分建築都在二戰中被炸毀,1945年二戰結束時,碩大的建築群僅剩50平方米的屋頂沒有損壞,我們現在看到的皇宮是戰後逐漸參照原樣修復的。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古物陳列館,建造這座大廳是用來安置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龐大的古董收藏,拱形穹頂大廳中滿是壁畫。人們普遍將它視為阿爾卑斯山北部最好的文藝復興時期室內設計典範。這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拱形大廳,也是整個慕尼黑王宮的標誌性攝影角度。那些雕樑畫棟的壁畫彩繪在傍晚昏暗的光線下顯得諱莫如深。行走其間,彷彿每一步都是時空隧道的入口,隨時可以穿越回到整座王宮歌舞昇平的鮮活時代。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慕尼黑王宮裡有一面海洋主題的雕塑立面,巴洛克風格。仔細看看,所有雕塑的表面都貼滿了各種貝殼!看到這密密麻麻的小貝殼,如同覆蓋全身的麻疹,或是被小動物寄生,我不是密集恐懼症患者都有股酸爽從腳底冒上來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和古物陳列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一部分,宮殿中各個房間的裝飾有不同的風格,巴洛克、洛可可、文藝復興等不同風格在這裡都有所體現。博物館裡還保存了大量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在16世紀–19世紀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家具等藝術品,共分有120個展覽室展出。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布有金碧輝煌頂壁裝飾的廳裡陳列著歷代王族的肖像。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擁有藍色鍍金的天頂、牆壁和地板都鑲嵌有大理石的富貴禮拜堂,精美絕倫~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那些金碧輝煌的房間,從16、17世紀色彩濃重的掛毯裝飾,到18、19世紀明快的法式風格,每一個套房都能感受到建造年代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那麼一點點融入德國人靈魂裡的刻板和偏執。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國王臥室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宴會廳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最後一間掛滿了維特爾思巴赫族人畫像的Ancestral Galleria 更是將洛可可風格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實應該是當年人們覲見王室所進的第一個房間,除了讓你認識認識這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也讓人一窺王宮的富麗堂皇。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珍寶館裡收藏的各種奇珍異寶bling bling閃閃發亮。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精美的水晶餐具

皇宮及皇宮博物館

      第二天早上的行程是參觀著名的寧芬堡宮。
乘S線時又遇到了不會用售票機的囧境向旁邊一個伊朗小哥求助,他不僅幫我買票,等車間隙還與我攀談了一番,問了我目的地,用幫我查瞭如何會經過哪幾個車站,讓我把屏幕拍下來以防忘記下車。雖然實際上我早已做好了乘車攻略,但在異國他鄉,這種來自陌生人的關懷還是讓人心生暖意~

寧芬堡宮

      1662年,巴伐利亞利亞選帝侯Ferdinand Maria和他的妻子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在經歷了10餘年的等待後終於迎來了他們的兒子,也就是之後的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Maximilian II)的降生。為了慶祝兒子的出生,Ferdinand選帝侯聘請意大利建築大師Agostino Barelli在慕尼黑老城西北大約5公里建造一座夏宮。
宮殿從1664年開始建造,到1679年基本完工。不過最初的寧芬堡皇宮只是一個規模不大的方形建築。1701年,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著手開始對寧芬堡皇宮進行系統性的擴建,在原來的方形建築兩側加蓋了翼樓。不過1704年,因為捲入西班牙繼承戰爭,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被迫離開巴伐利亞,工程中斷。1715年,馬克西米利安返回慕尼黑,帶回了一眾法國或在法國學習過的藝術家,計劃按照法國最新流行趨勢改建他的宮殿。從1715年開始,巴伐利亞利亞歷代選帝侯和國王在位期間都對寧芬堡宮進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造。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寧芬堡宮一直是巴伐利亞王室所鍾愛的夏季皇宮。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參觀路線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宮殿最中央的Steinerner Saal。這個三層樓高的房間結構自從1679年之後就基本沒有改動過。1715年,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把牆壁改成了巴洛克風格,雖然18世紀下半葉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又重新裝修了Steinerner Saal,把它變成了洛可可風格,但房間牆壁的結構卻是從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時留下的。

寧芬堡宮

     上午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照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地面上,一派榮華富貴的氣象。
Steinerner Saal穹頂畫展現了由水仙女簇擁的花神佛洛拉,寧芬堡宮的名稱即來源於德語的水仙女(Nymphen)

寧芬堡宮

      選帝侯夫人的臥室。臥室用綠色錦緞作為壁紙,更顯奢華神秘。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

     王后臥室,新天鵝堡的創建人路德維希二世就是在這個房間裡呱呱落地的。與前面看到的選帝侯夫人臥室相比,王后臥室的風格比較簡潔洗練。我特別想注意到,王后臥室裡的沙發、椅子扶手都被做成天鵝的形狀,顯得非常高雅。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

歐式梳妝台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中最出名的就是美人畫廊。畫廊四周牆上掛滿了許多風姿綽約的女人肖像,曾令路德維希一世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寧芬堡宮

      美人畫廊的主人是路德維西一世,他是路德維西二世的祖父,這祖孫兩個性格相差甚遠,孫子一生未娶,性格內向,祖父卻風流倜儻,被稱為最愛美女的國王。不過美女畫廊的36位美女並不是都和他有關係,他們是貴族家的小姐夫人,因為面容嬌好而被畫下來放在這裡供大家欣賞。

寧芬堡宮

      人們常說:“去法國盧浮宮,重點看三個美女——蒙娜麗莎、勝利女神、維納斯。”如果您去德國寧芬宮美女畫廊參觀,重點也是看三位美女:王后特蕾莎、民女海倫、舞女羅拉。
下圖右下角的美人就是Mane Konign,路德維希一世的王后特蕾莎。她雍容華貴,端莊典雅。1810年10月12日,還只是王儲的路德維希王子,與薩克森公主特蕾莎結婚,皇家舉辦了盛大的結婚儀式。為了體現與民同樂,從12日到17日,王室與慕尼黑市民狂歡五天。舉行了賽馬、歌舞、遊藝等多種娛樂活動。路德維希王子走到市民中間,舉起啤酒杯,同市民“乾杯”,一同開懷暢飲。這以後,婚禮的慶祝儀式,年年舉行,演變成了今天舉世聞名的慕尼黑啤酒節。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
寧芬堡宮

      宮殿的後花園,白色大理石人像雕塑點綴其中,絨毯一樣的草坪鑲嵌著紅色的花邊,古木參天、濃蔭掩映的園中小徑,天鵝野鴨嬉戲游弋的小河,一幅室外桃源景象。

寧芬堡宮

      從寧芬堡宮出來,在公車站等車,遇到一個和藹的老爺爺用非常流利的中文與我們打招呼。原來他在台北從事德語教學20年,退休後回來德國養老,路上看到亞洲人覺得特別親切,總是喜歡聊兩句
告別了老爺爺,我們前往enterprise 取車。雖然和平常開的是一個車型,但行駛在異國他鄉的道路上總是有許多不習慣:因為開著兩個導航,思路混亂被導錯了路、違規調頭、下錯高速出口…. …各種狀況於是原本一個小時出頭的車程,被我折騰到了快兩個小時終於來到了這個藏身於廣袤田野中的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停車場是自助繳費的(2歐/2小時),面對滿是德文的繳費機我又犯了傻於是拿著5歐元求助附近的一個金發小哥幫忙買停車票。也許是知道繳費機無法找零,小哥沒收我的錢,而是直接幫我付了2歐停車費!再一次被人情的溫暖感動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1738年,Steingaden的一個農夫見到他的耶穌受難木雕流淚,這個神蹟吸引了無數教徒到這裡來朝聖。1740年當地的修道院在這裡修建了一個小禮拜堂來供奉這尊流淚的耶穌受難像,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禮拜堂太小,完全無法應付數量眾多的朝聖者。1745年到1754年間,一個更大規模的教堂在小禮拜堂的旁邊被修建起來,這就是現在看到的維斯教堂。維斯教堂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維斯教堂

      教堂周圍同樣也是拍片的好地方,無限延伸的田間小路讓人想一直這麼走下去。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牧場盡頭的教堂,配著在德國彌足珍貴的藍天白雲,簡直就是新海誠漫畫裡的場景

維斯教堂

     這個教堂外表簡單而樸素,但當你推開木製大門的一瞬間卻彷彿進入了天堂。整個建築的設計思想都圍繞著“朝聖”這個中心原則,著重體現了悔罪和拯救的主題。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在這裡被發揮到了極致。那樣寧靜飄逸的謫仙氣質,甚至讓我覺得自己的匆忙到訪都是一種玷污。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的聖壇畫作出自慕尼黑宮廷畫家巴爾塔薩·奧古斯特·阿爾布雷希特之手;歐洲四位教父,耶羅尼米斯、安波羅修、奧古斯丁、格雷戈爾,他們的人物雕塑則是提洛爾雕刻家安東 ·施圖爾姆的作品。而描繪耶穌復活場景的天花板壁畫則由巴伐利亞選帝侯宮廷畫家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繪製。
華麗鑲金的泥塑花環、舉世聞名的教堂圓頂天花板壁畫、精雕細琢的錯視濕壁畫,都是反映了人類最高創造力的大師級作品,是虔誠信仰的最佳見證,其中蘊含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維斯教堂

       被教堂的美麗所震撼,不愧為巴洛克藝術的精髓,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無論是繪畫或是雕刻都引人入勝,大家的目光最後都集中到穹頂,因為那是天國之門,聖徒們坐在祥雲之上,大天使拿著花名冊核對升入天堂的人,小天使則在雲中飛翔,為人類贖罪的耶穌正坐在彩虹之上、天堂的中央。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洛可可風格的祭壇,和經常見到的哥特式教堂的肅穆和震懾不同,維斯教堂的祭壇,陽光透過窗戶照在紅色大理石立柱上,有幾分溫暖的感覺。

維斯教堂
維斯教堂

耳邊管風琴那渾厚的聲音,真的使人感覺似乎塵世正在遠去、靈魂也淨化了。

維斯教堂

      走出教堂,正值夕陽西下,夢幻的逆光光暈中,馬兒們低頭吃草,全然不顧來往的遊客。很難想像這樣寧靜平和的牧場田野間,藏著這樣一座震驚世界的藝術瑰寶。旅行帶給我們的,也許就是“你永遠想不到。。”這份禮物。

維斯教堂

     從維斯教堂出來已經傍晚5點了,原本遊覽菲森小鎮的計劃也只好擱淺,只在鎮上的REWE超市採購一些食品回民宿晚餐。做攻略的時候查到超市樓下就有一個停車場(半小時1歐),結果在找停車場的時候被當地街邊玩耍的小盆友看到,指揮我停在了路邊的一個停車場,只要1歐1個小時!不知道今天是走什麼運了一路上都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真是應了那句話:最美的風景是人!
PS:超市隔壁遊客中心有支持銀聯的ATM!

施萬高小鎮

      在民宿用過晚餐後,獨自一人在施旺高——這個天鵝堡下的小鎮散步。靜靜的凝望著小鎮,畫一樣的風景總能直觸心底。

施萬高小鎮
施萬高小鎮

      一隻掛著鈴鐺的奶牛幽幽的朝我走來,它似乎對我的相機充滿了好奇,兩隻耳朵直直的豎起來,一整本經的望向鏡頭

施萬高小鎮

天鵝堡,路德維希的童話世界

天鵝堡

      新天鵝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這座白色城堡聳立在高高的山上,一年四季,風光各異。數年來作為德國的經典旅遊景點,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

天鵝堡

     新天鵝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亞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這個國王無治世之才,卻充滿藝術氣質,他夢想將城堡建成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路德維希二世親自參與設計這座城堡,城堡中擁有大量德國天鵝雕塑。新天鵝堡的獨特外形激發了許多現代童話城堡的靈感,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睡美人城堡的靈感均來自於此。

天鵝堡

      從舊天鵝堡下方的巴士站出發做巴士前往新天鵝堡,做到終點,便到達瑪麗安橋。瑪麗安橋連接了新天鵝堡南面兩座山,橫跨於山谷和瀑布之上,絕大多數新天鵝堡的明信片都是在這座橋上拍攝的。

天鵝堡

      陰天的新天鵝堡沒有晴天時那麼光芒奪目,也沒有了明暗分明的線條棱角,遠觀反而像一名在歷史長河中沉默的巨人,千帆過盡無語向黃昏。

天鵝堡
天鵝堡

      讀書時代,在《讀者》封面上第一次看到天鵝堡。在資訊不怎麼發達的當時,一直以為傲立在黑森林之間的天鵝堡這樣夢幻般的角度不是一般的旅行者所能企及的,它的拍攝地點也許在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懸崖峭壁上。沒想到2017年的某一天,我也站在了這個拍攝角度上。終於可以對這枚人們競相追逐的童話圖騰說:萬水千山走遍,我終於來到了你的身邊!

天鵝堡

      我和眾人一樣視線都膠著在新天鵝堡身上,偶爾向下一望,才發現其實橋下的風景也絲毫不遜色,充滿自然的野趣。

天鵝堡

      從瑪麗安橋到新天鵝堡還要走大概15分鐘的路,中間會路過一個小觀景平台,視野非常好。可以遠眺阿爾卑斯群山中的高天鵝堡和阿爾普湖。阿爾普湖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鑲嵌在群山和密林之中。在這樣雲霧濛濛的天氣,像是一幅濃重的水墨畫。

天鵝堡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