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之義大利追尋亞平寧文藝復興情迷義大利浪漫人文

0

經過近2個月的努力,終於將這篇義大利遊記寫完了,從來沒有這麼用心的對待一篇遊記。5萬字的遊記,600多張甄選的精緻照片,希望能看到這篇遊記讓我回憶起義大利的每一天,讓我重新看到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希望也可以通過遊記幫助到每一位對義大利感興趣的蜂蜂們,因為義大利太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此遊記、攝影作品和視頻作品版權歸“24幀的生活”所有。如您轉載,需經本文作者“24幀的生活”同意,並注明本文作者“24幀的生活”資訊,不得用於商業目的,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特此聲明。

掃一下,關注“24幀的生活”微信公眾號。

正文

義大利我來了!當我踏上義大利的土地的時候,才知道原來義大利如此吸引我。不但有濃厚的藝術氛圍,還有義大利人的熱情禮貌和義大利的美食。走過的羅馬、佛羅倫斯、錫耶納、比薩、威尼斯、米蘭,不同的城池,不同的文化,一城一世界,各具魅力;參觀過39座各具特色的教堂、14家著名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驚豔每一種藝術品;看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波提切利、馬薩喬、丁托列托、布魯內萊斯基、吉貝爾蒂、米開倫佐、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貝尼尼、提香等等的真跡,不管是建築、繪畫還是雕塑,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藝術表述,件件皆精品。僅僅14天的旅遊時間,讓我愛上亞平寧半島,愛上了這個文藝復興的發祥地,愛上了這裡的義大利人。

 

周邊的朋友到義大利一般會用10天左右,從北玩到南。可是對於如此糾結的我來講,只有14天的時間真的是遠遠不夠從北玩到南的。義大利的旅遊路線無非是北部和南部,兩條主要的大眾路線。第一次到義大利還是走尋常的北部經典路線吧。畢竟,在北部有想看的很多美術館、博物館,對於尋找文藝復興的我們是不二之選。

只有到了義大利才能體會文藝復興給人類藝術帶來的震撼,到每一座城市找尋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的作品,是這次旅行的主題,真正親臨大師們作品面前,真跡的魅力絕非印刷品可以比擬,那種鮮豔的色彩,強烈的透視感,逼真的畫面,典雅的造型無一不衝擊視覺神經。跟隨我們的腳步,在一邊欣賞美景的同時找尋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足跡吧!(提示:本人專業不是美術,也不是歐洲藝術史,因此文中如果錯誤,敬請諒解,並請及時提出修改意見,謝謝! )

羅馬

從決定到義大利旅遊到出行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對於我來講義大利真的是值得深度遊的地方。只有14天在義大利的時間,感覺怎麼什麼都不知道?建築、繪畫、雕塑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定要在去義大利前,惡補一下各種歐洲藝術,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一堆一堆的書,一部一部的紀錄片,一本一本的讀書筆記,明白了這些所謂攻略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經過近3個月的準備,終於踏上了去往義大利的漢莎航班,義大利我來了!

沒想到漢莎的飛機上還有速食麵

12小時的飛行真的是無聊,沒事擺弄擺弄小餅乾。

羅馬第一天

經過12小時的飛行,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羅馬。羅馬,義大利首都,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在義大利人眼中他不僅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羅馬帝國的榮光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

到羅馬的時間已經晚上了,我們拖著行李走在羅馬的街道上,讓我的心有些惴惴不安。來之前,聽到最多的就是義大利的治安很差,所以,臨行前我把相機包也上了一把鎖,手中的行李緊緊握著,眼睛一邊找著要住下的公寓,一邊看著形形色色的路人,他們誰要搶我的包

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寓,我們住的是一個小複式的公寓,價格要比酒店便宜一些,但是也要每晚210歐,還不算城市稅。朋友說,我們已經住的算是比較好了,畢竟是在梵蒂岡旁邊,而且還包含早餐。收拾收拾,也沒有再出去轉,12小時飛行還是蠻累的,所以激動的躺在了義大利的床上,頓時睡著!

羅馬的第二天

從公寓出來離地鐵站不遠,坐上可愛的羅馬地鐵,並不想很多人形容的又髒又破,儘管有一些車確實慢老舊的,但是一點都不缺乏塗鴉。

今天算是正式義大利之行的第一天,我們也是從第一站“古羅馬”之行開始。羅馬的古羅馬建築主要集中在一個建築群內,主要分成了古羅馬鬥獸場和古羅馬遺跡。儘管在來之前看了很多遊記,還是對這個地理位置不清楚,以為是n多個景點,其實就是這兩個。這兩個地方,用pass票是可以不用排隊直接進入的。

古羅馬鬥獸場(Colosseo)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分為5層,在鬥獸場的頂端,安置了當時海軍所用的風帆,用於為貴賓遮風擋雨。鬥獸場由於失火,原有表演用的舞臺已經毀之殆盡,可以清楚的看到鬥獸場的地下室,當時的猛獸就是從地下室,經過放置在不同地方的升降梯運到舞臺上,展開人獸大戰的。

 

在古羅馬鬥獸場,我一直找尋著這座建築的特點,它受到了古希臘建築的影響。如此龐大的一個建築,古羅馬人是怎麼樣建成這樣的一個具有“現代化的運動場”?古羅馬鬥獸場對於現代的體育場館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北京鳥巢的建築師,曾經用電腦模擬古羅馬鬥獸場和北京鳥巢緊急疏散人群,結果得勝的居然是古羅馬鬥獸場。儘管這已經是破敗不堪,它也依舊散發著迷人的建築魅力。

朋友偷拍了一張我工作時候的照片,這是在所有偷拍當中最優質的一張了

古羅馬鬥獸場之所以可以被保護下來,都是緣於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為了紀念這些殉教的教徒,在鬥獸場的一層,立起來了一個大大的十字。來到這裡一方面要看,古羅馬的建築,另一方面也從中瞭解基督教對羅馬的影響。基督教對於羅馬統治時期、中世紀還是現在都是如此的重要,也左右著亞平寧半島的走向。有時,宗教確實是很強大,即可以毀滅一些也可以保留一些。

 

在古羅馬鬥獸場的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位於鬥獸場和古羅馬遺跡之間的君士坦丁凱旋門,,站在鬥獸場上觀看比較清楚。是為紀念君士坦丁一世米里維橋戰役的勝利而修建。在這個凱旋門上沒有基督的標誌,而更多的浮雕是來自較早期異教徒的紀念碑,比如凱旋門頂端的八塊長方形浮雕,它們是從奧理略皇帝紀念碑上拆卸而來,現在原件已被珍藏在羅馬首都博物館。

在凱旋門前面,居然看到了義大利的大兵,都說義大利出帥哥。

走不多遠,就是帕拉丁山和古羅馬廣場的入口。在做攻略的時候,發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景點,如:帕拉丁山、古羅馬廣場、帝國廣場、圖拉真廣場,看得我這叫一個暈,我還以為要走很多地方。實際上,進入帕拉丁山后,這些景點都在這裡面,都是可以看到的。

在古羅馬遺跡這個建築群中,一共有三個凱旋門。最著名的就是在古羅馬鬥獸場和帕拉丁山中間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另外兩個都在帕拉丁山和古羅馬廣場這個景區內。進入後,看到第二個凱旋門,就是提圖斯凱旋門,是為了紀念提圖斯攻佔耶路撒冷而建的。在這個凱旋門的右邊就是古羅馬廣場,左邊就是帕拉丁山,兩個不同的景區。

帕拉丁,就是曾經的皇帝和貴族們居住的地方,也是傳說羅馬建城傳說的地方。羅馬誕生的傳說中,當羅穆路斯殺了兄弟雷穆斯之後,就到了帕拉蒂諾山上修建了一個小村莊,1940年代在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小洞,考古學家推測這些小洞應該是用來插牢那些鐵器時代的支撐柱的洞。他們是羅馬的最早基柱。

在這裡,我們迷路了,怎麼也找不到古羅馬廣場,然後就走出了景區。又從帕拉丁山的入口再次進入,這才找到古羅馬廣場,真是笨啊。不過,也不能全怪我們吧,羅馬的景點標識,確實很少,就算有,很多還是義大利文的。

古羅馬廣場,它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包括一些羅馬最古老與最重要的建築,是古羅馬舉行儀式的中心場所。這裡還有很多遺跡可尋,元老院、維斯托神女宮、艾米利亞大教堂等等。在夏天最好一早前往,或者稍晚再去,因為古羅馬遺跡當中幾乎沒有遮陰處,曝曬嚴重,建議避開中午時間。

 

如今在羅慕路斯神廟中,展出很多古羅馬時期的雕塑,這些雕塑有著濃濃的古希臘的味道。

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地方就是維斯托神女宮,掌管灶神神廟的女祭司住在此處。這座房子是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建築圍繞著中央花園,各樣的雕塑圍繞著中央花園,在開滿鮮花的季節,這裡算是最有味道的。

秋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在這裡均能看得到,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斷壁殘垣給予了很多建築師以靈感,例如:阿爾貝蒂、布魯內萊斯基、米開朗基羅等等。讓我從這個千年等的古跡中尋找,不單是體會旅遊的快樂,這座建築不但對於文藝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景區的另一個出口處,就可以看到第三個凱旋門塞維魯凱旋門。順著出口往山下走,就可以看到帝國廣場,對面就是圖拉真廣場。

 

從帕拉丁山出來,就可以到了卡比托利歐廣場的後面,這與原來計畫的攻略還是有不一樣的,原來以為這兩個地方離得比較遠,到了才知道,是緊挨著的。

卡比托利歐廣場位於一塊稱為卡比多山的小丘上,是16世紀時由教宗保祿三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設計、規劃,米開朗基羅建議修建新宮,使廣場成為一個不等邊的四邊形,實際上從空中看廣場周邊的建築呈現的就是梯形,中間的廣場是一個圓形。

廣場地面上有放射狀的圖形,與周圍建築物巧妙搭配形成一種幾何之美。主要有羅馬市政府、皇帝奧利略騎馬銅像及智慧之神、台伯河之神和人面獅身三座雕像。米開朗基羅將廣場的設計體現出文藝復興晚期的羅馬現狀,擺脫宗教改革危機,正尋求新起點的基督教教會。

在這個廣場我們做了很長的時間,仔細的看著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左右的絕對對稱,廣場地面是呈現不規則的梯形,最外一圈是一個圓形,讓整個廣場體會著對稱的美。

 

從卡比托利歐廣場下來,往右邊走一點便是威尼斯廣場和著名的“打字機”-維托裡安諾紀念館。就在去往紀念碑頂層的時候,看到了阿拉柯利聖母教堂,這個教堂並沒有在計畫之內,所以也沒有進行詳細的瞭解,這也是來義大利看到的第一個教堂。

主祭壇並不讓上去,遠遠的看著華蓋,不知道華蓋下面供奉的是什麼聖物。

當看到教堂裡面有一個洗禮池,這可以判斷出這個教堂所建的時間是比較早的。因為從洗禮池在教堂位置判斷教堂的建築時期,還有就是洗禮池的大小和式樣,也是可以判斷教堂建築時期的。

看到這三隻小蜜蜂了嘛?這是羅馬的巴爾貝裡尼家族的標誌,在羅馬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這個家族的標誌,在義大利每個有名望的家族都有自己的盾牌標誌,只要看到不同的盾牌就知道是哪個家族的。

從教堂出來就可以進入維托裡安諾紀念館的旁邊,這座高大的大理石建築的地位多少有點類似于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也位於羅馬的最中心。紀念堂落成于1911年,是為紀念義大利的統一以及促成其統一的埃曼努埃爾二世而建的。紀念堂正面是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紀念堂上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思想”,左邊則意味著“行動”。通往紀念台的第二段臺階上有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飛獅雕像。臺階下方的兩組噴泉——右邊的象徵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徵亞得里亞海。臺階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

在紀念堂非常值得坐電梯上去,可以看羅馬的全景,還無需費力爬樓梯。夜晚的時候,紀念館和威尼斯廣場的夜景非常漂亮。這裡看羅馬城市的景色也是不錯的地方,但是如果用廣角的話,頂層的建築就會收進鏡頭,因此建議還是用35已經的頭比較合適。

 

從威尼斯廣場過一條馬路,便到了羅馬聖馬可教堂,正巧遇到有一對新人正在舉辦結婚典禮,所以不方便在裡面轉。該教堂建於336年,是馬可教皇為了紀念聖經福音書作者聖馬可而建,馬可教皇的遺骸存放在祭壇下,教堂內部的裝修則採用了大量巴羅克風格的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十分精美。

出了聖馬可教堂,已經是下午時分,朋友跟著我,中午也沒有吃飯就趕往下一個景點。A型血的人就是這樣,在行動前要制定計劃,也會按照計畫執行,所以,苦了跟著我的朋友了。14天的義大利旅行,天天如此,早上吃飽,中午茶點,晚飯豐盛。

馬不停蹄的走到了萬神殿,是羅馬,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西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學習的物件,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

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穹頂採用的是傳統的鷹拱架進行建設,與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築方式是不一樣的。不知道布魯內萊斯基是否來過這裡學習過。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不知道這裡舉行什麼儀式,上臺演講的人,都是聲淚俱下的。

萬神殿實際就是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其實教堂裡面一方面是人們與神接觸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有權勢的人在死後與神接觸的地方,也就是“墳地”。這裡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義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

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拉斐爾墓,我也來到這裡,在沒有看到拉斐爾作品之前,先向這位藝術大師致敬。偉大的拉斐爾就安靜的躺在這裡,我默默的注視著他的石棺,有很多人都送上鮮花還祭奠這位文藝復興傑出的大師。在之後的旅程中,我將看到很多很朵拉斐爾的作品,先讓我向大師致敬吧!

 

 

從萬神殿出來,已經夕陽了,走在去往納沃納廣場的路上,看著行色的人,第一次有了一種歐洲的感覺。看著他們都好悠閒,好隨意,比起我們他們更會享受當下自己的生活。

 

來到納沃納廣場,發現這裡的人才真是的悠閒,三三兩兩坐在欄杆上聊著天。廣場周邊的房子不高,從南到北分別是海神噴泉、四河噴泉和摩爾人噴泉,前兩個噴泉都是貝尼尼的作品。我們先是看到的海神噴泉,它是在羅馬成為義大利首都後,于1878年增加了“海王星與章魚的戰鬥”雕塑。

 

整個廣場充滿著藝術的氣息,在廣場的南邊有很多人在擺攤作畫,也有很多小朋友在地上畫著,可惜義大利是不能隨便給小朋友拍照的。

終於看到貝尼尼的四河噴泉了,位於納沃納廣場的中心,1651年為獻給旁菲力主教英諾森十世而修建的,是巴羅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用四個人像代表了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條大河:非洲的尼羅河(頭部遮住,因為當時源頭尚未發現)、亞洲的恒河(人物呈輕鬆狀)、歐洲的多瑙河(轉身要穩住方尖碑)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禿頭作旋轉狀)。也許是我有眼不識金鑲玉,我真不覺得貝尼尼的這個作品具有雕塑的張力,有些肌肉的表現比起米開朗基羅真的是太不一樣了。

位於四河噴泉旁邊有一座教堂,是聖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其凹形正面(1653-1657)的設計是貝尼尼的主要競爭對手—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的作品。聖阿涅塞教堂是聖阿涅塞殉難場所,她是一位13歲的處女,由於不願嫁給一名異教徒而遭殺害。

 

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南端是,1653年貝尼尼增加了摩爾人雕像後的摩爾人噴泉,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也許原來是尼普頓),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特裡同(海神信使)。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

 

我和朋友在廣場邊上的餐廳找了一個露天的作為,點了些酒水,靜靜著感受著納沃納廣場,看著廣場的北邊都是一些藝人在表演著不同的節目。到了國外,我向來喜歡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和當地人坐在一起,聽著他們說話,看著他們有時誇張的表情,儘管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但是我喜歡這種融入,不用說話,一切都可以感受到。

 

休息好了,眼看要一天最好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們繼續踏上旅途,去往聖天使堡。羅馬的pass票是可以進去的,現在裡面是一個博物館,但是我們只想在外面看看。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座城堡,該建築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簡單的理解聖天使堡原來是一個要塞,後來裡面也成為了放置羅馬皇帝的墓地,再後來也成為了監獄。曾經教皇克勉七世於1527年,羅馬之劫期間被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困于聖天使城堡內,之後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教皇的備用居住地。米開朗基羅為聖天使堡設計了門面。

 

聖天使堡橋兩邊有著很多的天使雕塑,是貝尼尼組品,不過現在橋上的都是複製品,在夕陽的映襯下撒發著金色的光芒。

 

坐地鐵又回到了古羅馬鬥獸場,只為來拍晚上的鬥獸場。

趁著還沒有黑天,我們先在旁邊的一家餐廳吃飯,邊吃邊等光線。來義大利之前,總覺得意餐用乳酪多,比較膩,但是到了這裡真正吃的時候,覺得怎麼那麼好吃!我是一個不太愛吃的人,更不喜歡吃西餐,但是到了這裡我就愛上了吃,不聽的吃……走到哪吃到哪,也不會為了吃去滿處找店,我的一個原則就是,只進當地人多的餐廳。

 

吃完,我們坐在鬥獸場對面的臺階上很久,看到有很多人都在這裡等片。等到光線來的時候,可惜天空中萬里無雲,只是簡單的藍色,少了一份情趣。

 

羅馬的第三天

第三天的上午去了梵蒂岡,下午的時候就匆匆趕到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因為它與聖彼得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和聖母瑪利亞大教堂並稱為天主教的四大教堂。它之所以在天主教四大教堂之列,不僅是因為它雄偉壯麗的建築規模,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宗教地位。在這座教堂中央進口兩側用拉丁文字寫著世界所有城市教堂之母。這表明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所有教堂中最早的一座。

拉特蘭聖喬凡尼大教堂多介紹一下,315年至318年,法烏斯塔將所有這些贈送給教宗梅爾基亞德,並在拉特蘭宮旁建立了拉特蘭聖喬凡尼大教堂,以便為教宗提供駐地。此後這裡和拉特蘭宮便成為教宗們的官方處所,直到1309年教宗遷往法國的亞維農。該教堂原為教宗的座堂,在1305年以前,均為歷代教宗的住所。

每走進一所教堂,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走在教堂裡面,看著巨大的石柱、祭壇,總有一種讓人說不出的殊勝的感覺。每一座教堂都會有一個華蓋,華蓋下麵就是本教堂最神聖的聖物,我卻不知道拉特蘭聖喬凡尼大教堂中的聖物是什麼。但是,華蓋確實高大,有一點哥德味道。

在準備出教堂的時候,正好遇到幾比特嬤嬤或者是修女?我也分不太清。她們來教堂禱告,這個祭壇畫應該是聖母升天吧。我也知道對著他們拍照不是很禮貌,但我看到他們跪下的禱告是那樣的虔誠,我還是忍不住按下了快門。

比薩大教堂是羅曼建築的代表作品,始建於西元12世紀,後被大火焚毀後重新整修並擴建。至今仍能看到整修之後和之前大理石風格有所不同。最有藝術價值的是曾經大教堂的正門,如今已經被移至教堂後面成為側門。

文藝復興表現形式

文藝復興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無疑擁有著輝煌卓絕的藝術成就。在文藝復興時期,無論是政治、宗教、還是家庭生活中,藝術品的意義都是極其現實的,那些永恒傑作的背後,遠比想像的更加充滿人性。

我對歐洲的藝術起先並不是很感興趣,因為它的宗教色彩太過濃厚,從對基督教(對於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我個人認為還是中文翻譯的問題,所以,還是統稱基督教吧)的電影或歐洲歷史來看,不同教派之間的戰爭層出不窮,囙此,在我的初認識中,這個宗教怎麼總是打打殺殺的呢?囙此,我還是比較抵觸的。但是,喜歡攝影的人,對於歐洲的藝術不應該被拋弃的,因為從構圖、光線、主題上面,歐洲的畫作是最好的攝影老師,所以,也慢慢的接觸。直到今年初在國博舉辦“羅丹雕塑展”時,碰到了中央美院教歐洲藝術史的楊教授,整整一個下午從不同的層面講解羅丹及歐洲藝術,這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歐洲的藝術是這樣的。從此,我開始大量的購買文藝復興時期的書,開始真正的學習,也正巧朋友讓我選擇去歐洲旅遊的地點,當然義大利就是我不二的選擇。

當我特意來到羅馬的萬神殿向拉斐爾墓致敬,來到翡冷翠聖十字大教堂向米開朗基羅墓致敬的時候,我仿佛置身在那個文藝復興的時代,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大師們描繪濕壁畫、指揮著工程施工、用錘子敲打著堅硬的大理石……置身其中,別樣感受當我踏入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再到翡冷翠聖母百花大教堂、錫耶納大教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39個教堂。每一個教堂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和意義,有著不同的建築風格,如:拜占庭式、哥特式、羅馬式,當然教堂在分類上有很多種,分類也算是複雜,對於非建築專業的人來講,能區分開這三種樣式,也算足够了;從教堂的佈局上,有拉丁式和希臘式,同一個教堂也在不斷的變化,例如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從希臘十字到拉丁十字;教堂建築也有著複雜的演進歷史,很多教堂裡面有洗禮堂,也有洗禮堂和教堂分開的。

在教堂裡面最重要的建築就是祭壇,祭壇畫成為畫作種類的重要組成部分,祭壇的雕塑也是重要的部分;在義大利不同的教堂中,祭壇上都供奉著石棺,石棺裡面是離世的教宗、主教、有權有勢的人,所以大家就知道教堂的另一個功能是什麼了;華蓋,基本上每個教堂都有華蓋,華蓋下麵供奉著是該教堂最重要的聖物(姑且這樣說吧,比較好理解);禮拜堂,是做法事和禱告的地方;唱詩班,不同建築風格教堂的唱詩班的位置不太一樣。

總體來說,教堂是融建築、繪畫、雕塑於一體的藝術,也是與神最近的地方,是一個“人間天堂”,是人間與天國的接點。

No.2義大利的建築

從古羅馬遺址看到曾經的輝煌,當我看到義大利很多的建築的立柱都是融合了古羅馬多利克、科林斯等柱式,形成了自己特有風格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阿貝爾蒂、米開倫佐、布魯內萊斯基、米開朗基羅建築大師都曾經站在古羅馬的廢墟汲取著建築的精華。

第一眼看到翡冷翠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時候,儘管之前看了很多紀錄片,有一些心裡準備,但是親眼看到的時候,那份激動卻久久不能平靜,布魯內萊斯基是怎樣捨棄了鷹拱架,使用了自己發明的人字結構來搭建起來的如此巨大的穹頂,這份激動是從書本的圖片上感受不到的。當看到教堂對面的翡冷翠洗禮堂著名的“天堂之門”,讓我不禁好笑,建造他的吉貝爾蒂和布魯內萊斯基這一對一輩子的“死對頭”,就是現在通過自己的建築還“鄙視”著看著彼此。

相對於羅馬和翡冷翠,小鎮錫耶納確實一派中世紀的建築風格,威尼斯四葉草裝潢成為了這座城市典型的外牆風格,義大利的建築是讓我那樣的喜歡,一城一世界,使我對於歐洲的最初認識改變了,他們是如此的尊重歷史,如此的尊重創造歷史的人。

No.3義大利的繪畫

如果說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對大家都不陌生的話,在這三傑中有兩個人是可以說美第奇家族培養的,當然沒有歷史資料可以證明,這兩個人和美蒂奇家族搞基,但是當然翡冷翠文化就是這樣,又帥又有才的小鮮肉就是保養到18歲的。就像威尼斯有一座橋叫做乳房橋一樣,為什麼叫這個橋,就是為了讓妓女去糾正搞基的心理。美蒂奇家族為文藝復興時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多大師都受到這個家族的賞識和推薦。這三傑作品固然受到大家的喜愛,但是我們還要知道他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有波提切利的《春》也是為美蒂奇家族畫的,還有首次應用透視法的馬薩喬,他的作品對現在的攝影技術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當然還有提香、丁托列托等等大師。喜歡繪畫,我是從因為攝影而喜歡的,但是當我進入這個藝術世界的時候,我已經很難自拔。

義大利讓我愛上了繪畫,不管是宗教畫還是世俗畫,每一副畫中都蘊含了大量的知識和資訊,原來真的看不懂這些畫在說些什麼,但是有心一些就會發現,在宗教畫中的題材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對集中的,例如:天使報喜、聖母與聖子、耶穌受難、聖母加冕等等,有著不同的大師以不同的手法來展現,當瞭解每一副畫的內涵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宗教畫和藏傳佛教的唐卡有著异曲同工之效。

No.4義大利的雕塑

對於雕塑我最喜歡的是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很多人認為,他注重了更多的外在的線條和表現,就是女人在米開朗基羅的手裡變成了Strong、肌肉女,跟男人一樣的表現管道,還有人說,米開朗基羅很多的雕塑比例失調,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作品。當然對於藝術來講,一人一個理解,就像昆曲《牡丹亭》一樣,有的人就會看出辭藻的美,有的人就會覺得好黃。對於那時的米開朗基羅也好,還是達文西也好,還是其他大師,他們首先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解刨,解刨不同的人,發現骨骼、肌肉、線條等等,當然在當時這都是秘密進行的,只有瞭解了人體的結構才能將雕塑、繪畫表現的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表現豐富。

在文藝復興時期,除了米開朗基羅還有貝尼尼、吉貝爾蒂等等,貝尼尼由於是為了教庭長期工作,只要乖乖的按照教廷的要求完成作品,何止是衣食無憂,簡直就是高大上,所以他的作品少了一些個人的個性,而米開朗基羅這個倔老頭一直保持的最初對藝術的要求,對每一件作品都保持著自己的特點,有著深深個人的烙印。

Share.

About Author

Comments are closed.